“兴趣班”里为何无兴趣
“兴趣班”里为何无兴趣


“兴趣班”里为何无兴趣
“兴趣班”里为何无兴趣
来自关颖的博客: 暑假到了,但许多孩子并没有感到轻松快乐。家长们不辞辛劳,不怕付出,带着孩子奔走于少年宫、文化馆和各色各类的特长学校,回到家里陪着孩子练琴、学画、下棋……甚至比平时上学还要辛苦。 培养孩子的特长是许多家长所热衷的,人们一致的看法是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搞好了升学的时候还可以加分。那么,孩子们对父母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态度呢? 在一项少年儿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52.5%的孩子正在在或学过钢琴等乐器,但他们当中表示“非常喜欢”演奏乐器的只有11.5%,有30.1%的孩子明确表示“不喜欢”和“一般”。又如有67.0%的孩子正在学习或学过绘画,但他们当中表示“非常喜欢”绘画的只有19.0%,有31.9%的孩子明确表示“不喜欢”和“一般”。也就是说,几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他们所从事的训练特长的课余活动并不是“非常喜欢”出于自愿,而是家长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兴趣班”里没有兴趣的孩子不在少数! 事实上,人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处在愉快、满意、兴致淋漓状态;如果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总觉得是苦差事。不少家长省吃俭用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挤出时间来每天花很长时间练特长,有的一学就是几年、乃至更长。常常是家长累、孩子烦,甚至由于付出过多影响了日常生活质量,结果是得不偿失。 本来,兴趣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大动力。而家长强迫孩子上的“兴趣班”,却成了扼杀孩子们真正兴趣的罪魁。那么对家长来说,如何使在孩子特长培养上的投资更具合理性,激发孩子的真正兴趣呢? 首先要克服自身的从众心理,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一些家长为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的投资,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特长也逼着自己的孩子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特长班也跟着上,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仔细想想,这种投资上的从众心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自身的需求,或者是为了面子,或者是对自己未曾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一种补偿,而没有把孩子特点、孩子的需求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结果往往是钱也花了,时间、精力也费了,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孩子特长培养上投资,一定要量力而行。有的家庭经济上并不富裕,家长依然为了“助孩子一臂之力”舍得在培养特长上投资。有一个家庭把大部分积蓄拿出来为5岁的儿子买了一架钢琴,又省吃俭用花高价为孩子请老师。后来母亲下岗了,生活十分困难。继续练吧,高昂的学琴费用难以承受;不练了吧,已经付出的巨额投资又舍不得放弃,结果家长陷入了两难境地,整天对孩子没好气,练琴成了孩子的负担,小小年纪常常愁眉苦脸。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难学有所成,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在其他方面发展。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时候,家长如果发现让孩子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就要适时予以调整,或者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父母们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特长培养是件好事,可是如果方向没找对就会适得其反。如何激发和满足孩子们的兴趣,或者引导孩子对家长选择的“兴趣班”真正感兴趣,是家长培养孩子特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