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上面来比较)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上面来比较)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上面来比较)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上面来比较)
推荐参考: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
一、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三、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当然,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中,也包含现实主义的成分.最能体现李白这一特点的是他的游仙诗、写景诗.如《古风》(其十九),前部分写华山仙境,后部分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的是血流中原的惨痛现实.诗人把美丽的华山仙境与流血的中原大地结合起来,反映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厌恶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关心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诗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杜甫的诗以真实反映现实见长,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义光芒.如《望岳》中的“会将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年青时的自信与豪情.《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义笔调写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突出地显示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四、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的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的一切的思想.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他在诗歌中用尽夸张渲染烘托拟人等手法,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