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七小节思考对地坛抱有一种怎样情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郝玉兰的问题

  我与地坛第七小节思考对地坛抱有一种怎样情感

  我与地坛第七小节思考对地坛抱有一种怎样情感

1回答
2020-05-0615:51
我要回答
提示:回答问题需要登录哦!
任玉芳

  我与地坛

  马鞍山二中鲁峻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作者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体验生命意义.

  2、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筛选信息,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感悟历程.

  2、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传达的复杂感受.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来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2、话题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2、研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

  1、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2、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3、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二)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我与母亲”).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二、研读文章第一部分.

  (一)讨论话题——《哦,地坛,我的地坛!》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教师导入: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

2020-05-06 15:52:14
大家都在问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