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诗的结句分别指的是“一螺青黛镜中心”和“水仙齐着淡红衫”,抓住“青黛”和“水仙”(水中仙女)进行分析.结合标题中的“君山”分析“青黛”使用的手法,结合“好是满江涵返照”分析“水仙”使用的手法.解答的时候,先要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最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注意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题干中说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所以要分析哪首诗重要动态描写,哪首诗重在静态描写.第一首诗主要描写了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第二首诗重在描写了夕照江上的帆船,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比喻.(2分)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2分)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2分)
(2)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3分)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2分)
翻译:
《题君山》
曾经在世外见到麻姑,听说君山古时候本无.原是昆仑山顶一块石,飓风吹来落入洞庭湖.
《忆钱塘江》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仙子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解析: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读者,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不少.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一件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之间,在情节上有一个跳跃,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有很多,诗人单问这个,也值得玩味.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兀立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诗人泛舟湖面,“四顾凝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使他惊喜不已;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大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方外求教的.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完全从虚处落笔,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异感受.“君山自古无“,这一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证实了人们的揣想.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以有“.诗人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似乎是故弄玄虚,这种效果犹如是古代演义里的“且听下回分解“.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传说昆仑山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一句,想象奇瑰.诗人在《题宝林寺禅者壁》中写道:“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这首作品中的想象也受到了“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忆钱塘江》: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