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题是分析抒情的手法,主要有:①以意象叠加来强化愁思:“梧桐”,“细雨”,“黄昏”;②视听结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③叠词运用:点点滴滴.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运用口语;②化虚为实;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作答时指出上述手法,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作答本题关键在于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声声慢》是写于南渡之后,其丈夫已经去世;《一剪梅》是南渡之前,与丈夫离别后的作品.
答案:
(1)①以意象叠加来强化愁思:如“梧桐”表寂寞之愁,“细雨”表愁绪无边,“黄昏”表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2分)②视听结合,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仅是打在梧桐上,使人烦闷;而更是敲打在诗人心上,沉重得使作者无法承受.(2分)③叠词运用,“点点滴滴”形象的写出细雨连绵,深切地抒发了自己愁苦之绵绵不绝.(2分)(任意两点即可)
(2)①运用口语,浅近直白而又真挚自然地表现自己深切的相思之情.(2分)②化虚为实,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2分)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才下”“却上”用字平常却能让人感受到挥之不去,难于排解的无奈.(2分)
(手法解读正确,分析大意对即可,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
(3)《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一点1分)
参考译文: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