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其,以,焉,而,于,为的多种解释(要有例子)-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少勋的问题

  文言文:之,其,以,焉,而,于,为的多种解释(要有例子)

  文言文:之,其,以,焉,而,于,为的多种解释(要有例子)

1回答
2020-05-0223:03
我要回答
提示:回答问题需要登录哦!
李鹏燕

  呵呵~~恰好我在学习古代汉语呢这几天,我综合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给你试着总结下子哦,你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

2020-05-02 23:03:39
大家都在问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