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1)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1)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1)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1)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
(1)作答本类题,需要对诗歌形象有基本认识.诗歌中的形象,一般具有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形象的特点,逐句分析,找出相关对诗歌形象特点的展现形式.“雪融”是指雪融化,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有一些具体的表现,结合诗句,“雪初晴”指天气转晴,而“四檐声”即雪融后滴水的声音,是其表现.
(2)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引文所指,明确题干要求.题干中要分析的具体语句,我们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分析语句存在的特点,分析语句和前后文、和作品主体的关系即可.题干引文是在说诗歌最后两句意味无穷,具体表现是:作者在梅花旁边读《周易》,而窗外雪水滴落,月光皎洁.具体写作技巧是动静结合,而梅花寄予了作者高洁志趣.
答案:
(1)首句中“雪初晴”写天已放晴,暗示“雪融”;尾句“四檐声”写窗外四檐融雪“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扣“雪融”.
(2)后两句,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由白雪、皓月、梅花构成的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环境中捧读《周易》,意境清雅,寄托了诗人高沽的志趣.(答出手法1分,意象意境2分,志趣1分)
赏析:
远处的钟声传来,我从睡梦中醒来,望一望窗外,大雪已经停了.俗语说,下雪暖,化雪寒,窗外的雪渐渐融化,可是,天气异常寒冷.薄薄的棉被,就像冰冷的铁.这时,出现了矛盾:到底是钟声让我醒来还是寒冷让我醒来呢?我们无从知晓.但作者最终整夜无眠是肯定的了.前两句是写景,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那作者是不是因环境凄冷,而内心和环境一样,是冰冷的、哀伤的呢?三四句,“梅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而作者在梅花旁读《周易》,这既写出了作者的高洁品质,也写出了作者的追求.“一窗明月四檐声”,作者在漫漫长夜,品质如斯,追求如斯,享受窗外明月,静听融雪滴水之声,更能体现作者对环境凄冷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