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思想的萌生和形成是什么时期?
德育思想的萌生和形成是什么时期?
德育思想的萌生和形成是什么时期?
德育思想的萌生和形成是什么时期?
中国传统德育及其现代意义一、中国传统德育的嬗变历程根据儒家伦理教化思想的兴衰,我们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和实践分成以下几个时期分别加以考察.(一)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发轫先秦时期,指中国秦以前的历史时期,一般指夏、商、周至战国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萌生、形成、转化和发展的时期.从夏王朝宗法制的逐步确立,我国早期的德育思想便开始萌生和形成.至西周,随着宗法制的不断完善,德育思想开始与政治生活、政治统治紧密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动荡、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因之出现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时期,为各种德育思想的出现和德育思想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派乃诸学中之显学.(二)汉唐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制度化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汉唐时期的社会思潮在汉初为黄老之学,武帝以后是被定于一尊的儒学,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南北朝时期佛家、道家日盛,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归一”,宋明理学初露端倪.(三)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深化发展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次由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传统德育步入深化发展时期.(四)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衰微大致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下坡路,以维系这种制度为己任的制度化儒学也日见衰落,失去了它往日的生命力.表现在学校德育上,就是注释几部儒家经典.尤其是陆王心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道德教育日益内缩,从行动、经验转到良心.(五)传统德育的近代转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转换际遇来自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宣告了不可战胜的古老帝国已是穷途末路,而且昭示了“天朝”、“文教”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面前的苍白,使人们在惊愕“夷人”之“长技”的同时,开始了对封建的传统教育的痛苦反思,发出了向传统教育讨伐的呐喊.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主要遭受了三次大的冲击,即洋务运动的冲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冲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二、中国传统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依据儒家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其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过程,学校就是开展这种实践活动的场所之一.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都要通过学校教育去实现.(二)成圣成贤的德育理想与目标在儒家的人格结构中,圣人是理想人格,君子则是一种众趋人格.君子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君子,首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作为君子,其次要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三)内省自察、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与德育方法论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以一贯之.孔子讲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孟子讲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朱熹讲存养省察;陆九渊讲切己自反,道不外索.之所以如此,根源有二:一是其本体论上的天人合一论;二是道德起源上的先验论.三、中国传统德育的批判继承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道德精神与教育模式.理性地、客观地分析中国传统德育的得失利弊,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无疑都是有益的.(一)对待传统德育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道德重建论”.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文化和德育文化)是一个超稳定的封闭系统,不能产生任何启蒙;只有靠引入外来文化,才能创造过去的中国人不曾有过的、现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重建的第一步就是“反传统”.按照这种主张,传统德育对于现代化是一无是处,应全盘否定,彻底抛弃.另一种观点是“儒学复兴说”.当代新儒家把儒家伦理与西方的经济自主、个性自由相结合,既重视个人才能胆略和气魄,又以和谐的心理调节和人际关系为基础.认为充分发挥社团、群体的聪明才智,就能改良社会风气,重塑中国人的道德面貌,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振兴.根据新儒家的观点,只要把传统德育发扬光大,就能解决时代德育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应当采取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既要看到它的落后性,也要吸取合理的内核.(二)继承与批判的理由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许多东西值得继承.从理论上看,这种可继承性有如下两点理由.第一,德育现象本身的独立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德育并不随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被打破而消失,总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可以相互继承、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第二,道德是有继承性的.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三)继承什么1、传统德育的理论基础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及其教育家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对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都会有所认识.对此,传统德育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的:(1)“德政”思想封建统治者重视德育,是以维护其狭隘的阶级利益为目的的;我们今天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从维护劳动人民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出发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语.(2)“人性论”现代德育理论影响个人道德发展有4个方面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努力.2、传统德育内容传统德育的教材主要是《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关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要维系人类生存,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界的重要特征之一.(2)关于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即家庭伦理(3)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及道德行为准则3、传统德育方法(1)强调知、情、意、行的培养古代教育家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理论,强调必须抓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和行为上的践履这四个环节来进行道德教育.(2)注重自省、自克的修养工夫重视外在的行为习惯和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传统德育方法的两个特点.三个步骤:第一,寡欲;第二,养气;第三,“自反”即“反求诸己”4、德育原则第一,以身作则德育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才有说服力.第二,立志力行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学生努力躬行实践.第三,改过迁善有了过失怎么办?首先要有正视和改正的勇气.其次,要进行自我反省,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最后,要改过自新,向别人学习,要与人为善.第二节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一、欧美国家德育变革的历史线索(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源头(二)中世纪:传统道德教育的极端形态概括说来,中世纪道德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教育的目的指向来世的精神生活,指向超自然的神性力量.其次,道德教育强调禁欲和服从.第三,禁欲和服从的要求表现在教育的方法上,就是强调体罚、惩诫、灌输、记诵、问答式教学手段的使用.(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现代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和传统道德教育的残余、变种(四)19世纪至20世纪初:传统教育的衰微和新教育的萌生时期二、欧美国家德育的主要特征(一)强烈的个人价值倾向从总体上讲,欧美道德教育在教育价值上主要是以个人价值为定向的.具体表现在突出了人对道德的目的性存在,认为人不是为道德而生存,而是道德为人而生存.在教育上,则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或本体价值,反对外在的和工具性价值,认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