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起去看刘心武儿子九岁那年,父亲-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家骏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起去看刘心武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这阵子不知道怎么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个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儿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个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了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快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当时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说‘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不懂得,第一,我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了;第二,我要有个性呀!”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去看球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赛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和乐和。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和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去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让人带去。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赛场的设计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儿子”的成长为顺序,写出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它揭示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

  B.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父与子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小说的始终,正是这对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父亲与儿子的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

  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母亲,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只是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上,少了变化,少了陪衬人。

  D.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赛吧。”“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这写出父亲的复杂心理,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

  E.小说开头是父亲带儿子看球赛,结尾是儿子到赛场照看父亲,儿子幼时叛逆,父亲老来也“叛逆”,这在形式上形成闭合的环形结构,别具匠心。

  (2).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儿子几个成长阶段的特点。

1回答
2020-02-2007:30
我要回答
提示:回答问题需要登录哦!
童茂松

  (1).BE

   (2).①儿子九岁时,看球赛是为了热闹好玩、能吃冰棍喝汽水;②十六岁时,儿子宁愿和伙伴一起去看球赛,也不和父亲一起去,性格上表现得很叛逆;③上大学时,儿子回家和老爸一起喝啤酒侃球,又一起看球,表现出能够与父亲平等地交流,对父亲的亲切;④工作后,和父亲相约看球赛,不见不散,对父亲充满理解和关爱。

   (3).人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交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论年龄的大小还是辈分的高低,都应该尊重对方,使其因独立而感到有尊严,达到心灵间的沟通与默契,更好地享受亲情、友谊与幸福。

   (4).个体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父母师长的关爱与教育,但当爱和教育的方式一旦表现为不平等与强制,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这应该引起父母师长的深思。作为青少年,独立自强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地对抗叛逆,要学会与父母师长沟通,让他们尊重自己,把他们的爱作为个人成长的助力。

  (1).A项“这一必然规律”不是很恰当;C项“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错误;D项“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错误,应是父亲觉得儿子没有尊重他。

  (2).主要从儿子成长的几个阶段来进行概括:九岁时,看球就是为了吃冰棍喝汽水;十六岁时,性格很叛逆;上大学时,一起看球,儿子懂得和父亲平等交流;工作后,懂得尊重和理解父亲。

  (3).从整个故事中,父亲带儿子,儿子不乐意;儿子带父亲,父亲不高兴。由此可以得出:人需要独立,需要平等对话和尊重;然后才能有心灵上的交流,来享受这种亲情带来的幸福。

  (4).作答时主要从成长过程的叛逆行为谈起,叛逆是由于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不是很恰当引起的,由此提醒家长要采取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要注意引导,使之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以便其健康成长。论述时可结合文章中的故事或现实中的例子。

2020-02-20 07:32:33
大家都在问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