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治理黄河做了什么方案
人们为治理黄河做了什么方案


人们为治理黄河做了什么方案
人们为治理黄河做了什么方案
再次建议论证黄河下游治理更合理的方案(齐璞)
齐璞(2010年3月8-10日在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审查会上发言)
提要:黄河的泥沙随洪水而来,利用洪水输沙入海在下游治理上又具有长远意义.黄河上水库的大量兴建,流域水库群的运用,水土保持与灌溉的发展,下垫面巨大的变化,洪水发生的机会与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为了保持洪水的造床和输沙入海的能力,不再需要宽河削峰.近年来对黄河窄深河槽泄洪输沙规律有了新认识,下游河道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刷槽和淤滩没有必然的联系,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指明方向.在目前条件下,生产堤的存在是必要的.三门峡水库改建后“蓄清排浑”运用的减淤作用已经使花园口以上河道基本不淤,温、孟滩区已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移民区.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后,全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强烈地冲刷,河道总冲刷量达17亿t,2000m3/S水位下降1.8-1.0m,高村以上河段平滩流量增大到大于5000m3/s,再加上生产堤的作用,可以使滩地在一般洪水不受淹,但河道依然宽浅散乱,急需采用世界河流通用的整治方法—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通过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生产堤存废争论自然淡化,滩区问题就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现在推荐的宽河治理,滩区堆沙方案没有考虑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后黄河下游出现的新情况,不能反映黄河治理前景.
近年来对黄河下游河道泄洪输沙规律有了新认识,黄河的治理也取得很大的进展,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防洪形势已有新的发展,下游河道治理方向更加明确.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近年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高季章等认为下游河道治理已进入宽河道与窄河道相结合、综合治理滩区,逐步向窄河道发展的时期[1];以庄景林为代表的河务科技人员[2],根据多年的治河实践,认为破除生产堤一水一麦的政策早已脱离现实;温善章等人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后,提出的窄河固堤的思想[2];钱正英院士在2006年查勘了黄河下游滩区后[3],指出关键是要超脱“宽河固堤”的传统格局,大幅度缩窄大堤间距,在整治工程后兴建新的防洪堤,现在的大堤作为第二道防线,以解决滩区181万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2008年水利部科技委和民盟中央组织的黄河下游滩区治理讨论会上,几乎所有的代表都认为生产堤现在破不了,但对今后治理方略的认识存在严重分岐.有些代表认为从滩区存在的问题、当今以人为本的国策与黄河今后治理前景及历史的发展规律分析应采用“窄河固堤”,如索丽生认为从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需求看,由宽河向窄河发展可能是必然趋势;有些代表则主张宽河,今后要利用滩区政策补偿来推动破除生产堤.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总体目标.潘家铮院士在2009年提出了治黄大业要从近期治理走向长治久安的建议[4],最终黄河下游河道要实现河道输沙平衡,河床不抬高的长远目标.所有这些为我们确定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方向,规划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应与治理的总目标一致,是我们衡量规划合理与否的原则.
黄河下游滩区治理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牵涉到黄河整个上中下游的治理,矛盾的焦点反映在下游滩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河槽不断的淤积,河床逐年的抬高,平滩流量不断的减小,洪水经常漫滩.“宽河固堤”与“窄河固堤”都是宽河,把大堤的间距缩窄到3至5km,过水河槽仍是宽浅的,无法稳定河势与提高河道输沙能力.因此在中游水库利用洪水排沙,优化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后,形成一个稳定窄深的河槽,加大河道泄洪排沙能力,控制河槽淤积,增大平滩流量,进一步减少漫滩机遇,可从根本上解决滩区问题.
对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报告[5],利用滩区堆沙为主导的治理方案提出以下意见:
1.宽河与窄河治理战略研究应重新论证
理由是其一,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没有优化,充分利用洪水排沙,小于2000m3/s的挟沙量占31%,小水挟沙量大,河槽淤积必然严重.
其二是,论证的宽河与窄河都是宽河,窄河的大堤距也有3-5km,远大于利用洪水排沙河槽不淤的河宽几百米,因此得出结论有问题,不是最优方案.应论证窄槽宽滩方案.窄槽用于输水输沙,宽滩用于大洪水时滞洪削峰,形成顺畅的排洪河道.在目前的情况下推荐宽河治理方案不合理,黄河水沙与下游河道已发生重大变化.
2.黄河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不可逆转
黄河的泥沙随中游洪水而来,输沙入海也要利用洪水.因此,研究黄河洪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对黄河的治理十分重要.
华北地区的河流相继都变成干河,只偶尔才有洪水下泄,黄河流域也属干旱地区,水库大量兴建与水土保持、灌溉的发展,已使黄河实测洪水大幅度减小.
据熊贵枢、丁六一等1994年统计,黄河干支流上已有的大中小型水利枢纽达600余座[6],总库容达700亿m3.仅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四库防洪库容就达156.2亿m3(相当黄河千年一遇洪水12天的总量).在主要支流上也兴建许多大型水库,如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6.77亿m3和6.98亿m3.千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由42300m3/s降为22500m3/s;百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由29200m3/s降为15700m3/s;若发生1958年的22300m3/s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将降为9620m3/s;自1982年发生15300m3/s大洪水以来近30年来花园口站洪峰流量没有大于8100m3/s,洪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大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如花园口站从1950年至2008年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过程见图1.
图1花园口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变化
黄河兰州站的径流量占黄河总水量的58%,龙羊峡(1986年运用)、刘家峡(1968年运用)等水库的联合运用及工农业用水的增长,汛期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减少.洪峰流量的减小,洪水造床作用减弱,水少沙多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库的防洪运用,削峰淤沙作用已代替天然洪水漫滩后滞洪,滞沙作用,洪水漫滩机会也会大量减少.本次滩区规划设计洪水采用五年一遇8000m3/s,十年一遇洪水12000m3/s,显然偏大,严重脱离实际.
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是不可逆转的,但黄河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可通过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相机利用洪水排沙优化,为利用窄深河槽极强的泄洪能力创造了条件.
3.规划报告中利用滩区堆沙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黄河今后水沙发生的变化,使得应用上世纪50,60年代的洪水资料分析得出认识,对今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研究及治理意义不大.
黄河干支流上已有的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利枢纽,为了兴利要多年调节,使丰水年的水量大幅度减小,一般洪水的洪峰、洪量也变少.水库的防洪运用,消峰淤沙作用已代替天然洪水漫滩后滞洪,滞沙作用,洪水漫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