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17课怎么预习-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曹小红的问题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17课怎么预习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17课怎么预习

1回答
2019-07-2019:40
我要回答
提示:回答问题需要登录哦!
古楠楠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89年、1994年美国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思考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能重新再说说吗?

  生:能!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

2019-07-20 19:42:19
大家都在问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