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郭义伟的问题
海水西调的地理背景
海水西调的地理背景


海水西调的地理背景
海水西调的地理背景
海水西调的气象学(两山夹一盆——山盆构造)原理是:
我国北方沙漠大多属山前拗陷自流盆地的一部分,沙漠周边被高耸的山脉所围限.譬如(1)南有高耸的黄土高原、六盘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2)北有阴山、走廊北山、天山;(3)北方纬向沙漠带的东缘,被吕梁山(北东向沿展达400余公里,海拔1400~2500米)、太行山(北东向展布,北起北京西山、南抵黄河北岸,海拔1500~2000米)、燕山(狭义的燕山区,北京房山一带海拔1500~2000米)、大兴安岭(北东向展布,全长1200余公里,海拔1100~1400米)等山脉所封闭(即沙漠不是直接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接壤),它们山峦重叠,绿色环绕,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又被称作“绿色环带”.这种沙漠低、周边高的地貌环境(山盆构造),使得沙漠人造海蒸发的云气资源不至于轻易吹出区外.
沙漠腹地人造海水大量蒸发后,一是湿润了当地的环境;二是与深入内地的东南季风汇合,或被西北风吹向下风的边缘山区.处于沙漠边缘山脉中心线上的分水岭山峰,大多高达1500米~2500米以上,吹来的湿气,在高山区受到地形的抬升与摩擦作用,会迅速的把暖而湿的气层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最终受冷凝结,形成降雨:分水岭“面向”沙漠的群山,雨水沿沟谷和山前河道,汇入沙漠(添加内流河流量),可增加沙漠的淡水资源;分水岭“背向”沙漠的群山,雨水则沿沟谷输出,补充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添加外流河流量).一般山脉深处降水最多,降水量从山脉深处、沙漠盆地边缘向沙漠中心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