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你问这些只是想简单知道个大概,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是前者,之需要看下边一段即可,如果是想详细了解,那还得多读一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简单解释:
有无相生也好,难易相成也好,此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也经常出现.其实,他们反映的是对立和联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详细: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属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属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阴阳是"器"、"事理"的层面,有无是"道"、"道体"的层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如此,庄子讲有无,其学术渊源也是本之于老子的.
从文字上看,《老子》中讲阴阳仅《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1例.《庄子》中复合词"阴阳"的使用共22例,单字"阴"、"阳"并称共8例,单字"阳"作与阴相对之义共2例(1).但《庄子》中的阴阳多作万物、自然之意,是与人事相对称的概念.而《老子》中使用了许多反义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等等(2).
传本《老子·道经·二章》(3)紧接《一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之后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主张新编的学者多将这二章重新分类(4),如严灵峰《新编老子章句》(5)更定为四篇五十四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第一篇道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第三篇道用.王垶《老子新编校释》及《老子新编译解》(6)新编为九章一百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明道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喻理章.艾畦《分类重编〈老子〉八十一章》(7)重编为四篇九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宇宙论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方法论篇.虽打破传本二篇八十一章结构,但其侧重分析的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据守传本的学者,多将《一章》的"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与《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解为一事,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将"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解为一事.如黄瑞云先生解《二章》说:"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8)台湾学者李震先生也说:"《老子》一章告诉我们,道包括无与有,二者同实而异名,因此可见道之玄.……《老子》以'有无相生'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9)则是"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二者都没有解对.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以下试从五方面做一论证.
一"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
《老子·道经·二章》(10)全文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汉严遵(严君平)《老子指归》:"无以有亡,有以无形.难以易显,易以难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山以谷摧,谷以山倾.音以声别,声以音停.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故无无则无以见有,无有则无以知无;无难无以知易,无易无以知难;无长无以知短,无短无以知长;无山无以知谷,无谷无以知山;无音无以知声,无声无以知音;无先无以知后,无后无以知先."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
朱谦之先生:“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故有无,一对待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
陈鼓应先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