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康守权的问题
【巢山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
巢山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巢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的颈联非常精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巢山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
巢山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巢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的颈联非常精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这首诗从自然景物(林、水)和有生命的景物(鹿、猿)两个方面写了巢山,抒发了诗人对巢山景物的赞美流连,对自然山水的热爱眷恋,对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感叹和寄情山水,托物抒情的闲趣。2.颈联是第三联,作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巢山动物的活泼、欢愉的情态,突出了巢山的生机盎然,与之前的静态景物作对比,衬托了巢山亦动亦静的自然美,呼应了尾联的自然景物本是诗的议论。同时一个“渴”一个“惊”让人浮想联翩,更自然新奇地写动物,一个“窥”一个“袅”,活化了整个画面,仿佛身临其境,可爱的鹿和顽皮的猿置身其中。充满了自然美的野趣野味。第二题我几乎把能答的角度都答了。答案原创,望采纳~